本篇文章1109字,读完约3分钟
2005年8月3日,当时的中共浙江省党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派遣习大大到乌镇进行调查,当时的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向宏报告了古镇的情况。 照片/徐建荣拍摄
千年乌镇,水韵流光,水乡洋溢的彩。 随着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嘉宾贵客在这里停下脚步,惊讶于这里的小桥水、粉壁黛瓦,如此通透地诠释着文化底蕴,流连忘返的传奇,醉得如痴如醉。 人们不禁追问,这个世界美丽的乌镇是从哪里来的?
乌镇来自吴越的历史,但如此美丽的乌镇不仅仅是历史。 几十年前,这里留下了“车会跳,乌镇会到”的口头禅。 这里是桐乡最后一条道路相通的乡镇,到1992年为止乌镇北栅通江苏省的道路相通。 乌镇为什么破茧成蝶?
最近,10年前的照片被刊登在了媒体上。 画面上,当时的主政浙江的习大大同志用草帽遮住脸,在烈日下,大汗淋漓地穿着衣服,平静地目视前方,听着地方同志的介绍。 正是胜过千言万语的图,观察基层实际情况的用心溢于言表。 原来,这是2005年8月3日,习大大同志第五次来乌镇,调查乌镇的快速发展。 当时的乌镇古镇保护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向宏说,习大大临行时握着他的手,克服困难,鼓励“保护历史遗产开发旅游”的快速发展理念不要动摇。
确实,这只是基础调查的一般工作照片。 习女士在浙江工作6年,至少在乌镇进行了5次调查研究,每次都反复强调要保护乌镇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正因为习大大高瞻远瞩、呕心沥血,为千年古镇精心设计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乌镇的传说才得以流传至今。
这样的基础调查场面也只是习大大同志实际工作经验中的普通一幕。 1983年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临时在街上摆桌子听老百姓意见的老太太讲话的画面1988年是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到农村调查,扛着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的那把锄头走在最前面的场景; 另外,1989年7月19日中午,在“偏僻”的五无乡镇进行了“草履亲戚”的“非常困难和难忘”的调查。 同样是烈日当空空,我忍受不了炎热,大头戴着草帽,出汗衣服,落了灰尘。 可以说,走在基层,访问民情,为一方快速发展谋大计,为一方人民谋福利,是习大大同志办事业的主要道路,人民的心和老百姓的情勾结始终。
前几天,习大大总书记在一次演讲中回顾了40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感慨地说:“扶贫始终是我实际工作的重要文案,我花了最多的精力。” 至今,“为国行善者,如父母爱子遇民,爱兄弟,闻饥受寒悲,见劳悲”这句古话仍历历在目。
戴帽子的轻薄衬衫走到了末端,每一根树枝总是充满着爱意。 回顾历史,许多这样优秀的共产党人只有不忘基层,思念人民,为人民谋幸福,勇于承担重任,才能有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才有祖国面貌的沧海桑田。 (国平)。
来源:UI科技日报
标题:“国平:短帽轻衫乌镇行一枝一叶总关情”
地址:http://www.ulahighschool.com/uiitzx/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