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83字,读完约12分钟
两个月花了74亿元后,12月16日,雷军45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了竞争对手们的两个大礼。 一个是360投资同盟的酷手机,另一个是华为发布了新手机的荣耀6 plus。 他对记者说,这个领域的竞争太可怕了。
根据idc最新统计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全球销量为1730万部,占全球5.3%的市场份额,仅次于苹果和三星,登上全球销量第三的宝座。
另一大研究机构gartner今年10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华为和小米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分别为5.3%和5.2%。
小米和华为的手机销量差距非常小,但小米上升很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6%。
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两家企业摆脱了数百家中国手机企业,不仅成为了国产手机的份额之王,也改写了中国手机市场被国际企业品牌占领的市场格局。
从外部来看,华为以硬件开发为主,小米是典型的软件引领硬件的网络生态思维,华为与小米之间的对抗是手机领域两种快速发展模式的对决,但目前在决定输赢的时候,
华为
华为战术分分合合
华为客户bg内部并不忌讳将小米直接作为同行竞争对手。
去年11月,华为设立了独立网络手机企业品牌荣耀。 华为的客户bg ceo余承东坦言,荣耀这个子企业品牌是为了与小米这样的企业竞争,但华为为主的企业品牌战术是走精品和高端路线,与苹果和三星竞争。 即使荣耀企业品牌的口号是为了退热而产生的,也会为了小米的退热而正面对立。
年,荣耀企业品牌手机销售2000万部,销售额30亿美元,余承东认为华为手机业务年度销售额突破120亿美元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外部可见,光从销量和销售额来看,荣耀的企业品牌其实无法与小米竞争。 虽然荣耀一年的销量和小米一季度的销量一样,但华为确实把荣耀看成是与小米战斗的主力部队。
荣耀以商业模式模仿小米,主要注重性价比,以超低的价格推广高配置、高体验感的手机,迅速拉动年轻人市场。 但是,与小米不同,荣耀的这种打法,除了为EC平台节省了之前流传的30%-40%的渠道空之间,还依赖华为强大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这为华为的终端战术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 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雷军表示,随着销量越来越大,小米必须补充供应链短板。
年,华为从海外市场获得了60%以上的利润,利润微薄的荣耀企业品牌对利润贡献不大。 华为从一开始就是硬件制造商,在网络思维占领终端市场的现实情况下,荣耀的一年奔波对华为的意义就是向外界展示,华为一直在借力,为这个变化的时代做准备。
外界也认为,华为的市场活力在于,当苹果和三星对新一代产品的选择越来越不寻常时,华为在硬件上的创新突破就暴露出来了。 这为华为高端手机企业品牌铺平了进步之路。
华为今年连续发售了高端旗舰高端智能手机p7和mate7。 其中,最低售价3799元的mate7发售后不到一个月就超过百万,金色高级版在市场上涨价至5000元。
中国移动终端企业的一位中层人士评价说,这两款手机的成功帮助了华为从低端向高端企业品牌的转型。
余承东认为,华为高端战略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依赖华为的核心技术,创造出了超出客户预期的产品。
华为每年在终端的研发上花费超过10亿美元,从芯片、软件、外观设计到硬件的续航能力都在研究之中。
从运营商定制渠道的白板机到今天,华为全球品牌曝光度从零上升到65%,企业品牌偏好指数从负24%上升到正33%。 从华为整体的市场占有率来看,由于三星的衰退,与华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华为的这种专注于端到端垂直产业链、硬件创新的态度也被认为难以持续。 在客户的时代,没有软件生态的硬件企业品牌可能很难成为行业的长青。 三星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于软件行业的失败布局,三星开始业绩下滑。 根据gartner的统计数据,今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全球高端智能手机销量为7321万部,比去年同期减少700万部左右,市场份额为24.4%,比去年同期减少7.7%。
由于生态行业的占领,华为落后于小米。 今年9月,华为低价发布了自己的emui。 根据华为提供的统计数据,全球已有9000多万客户采用,超过了miui的7000万客户。
华为在软件生态上的构想比较清晰。 emui不仅可以安装在手机上,还可以安装在与华为合作的电视盒、路由器、电视、手表手镯等各种设备上。 emui将构建自己的软件平台,并连接到所有值得连接的硬件门户。
余承东认为,小米用资本相关的方法建立封闭体系,在手机中内置与自身优势相关的APP,并不符合开放的大体情况。 他表示华为不会使用这种方式,将最大限度地开放合作。 例如,在智能家居行业,市场上可见的企业品牌与华为接触,决不会只束缚一家公司。
今年9月,华为与支付宝( Alipay )合作,推出了搭载mate7的华为指纹识别支付系统。 在技术层面,华为的指纹识别技术已经达到不到1秒的指纹解锁速度,比市面上其他指纹手机至少快80%,结合华为的指纹识别算法,mate7拥有最稳定的指纹识别度。
与苹果、三星一起开始指纹支付的行为,明确了华为在引进软件生态方面的越来越多的想法。 但是到目前为止,华为的软件布局还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
许多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网友,除了华为在自身软件生态系统中的配置有些落后外,与三星一样,硬件制造商特有的垂直产业链思维,很容易让华为掌握了横向平台思维进行决策,
有些人认为通过华为内部的端管云战术,可以成为华为生态系统构建的机会。
小米的生态得失
在市场多次变化中,小米以狂奔的姿态完成了从创业到世界第三的成长历程。 这个过程只用了四年就结束了。
粟
年4月,雷军创立了小米企业。 小米以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开始了狂热者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
与此前流传的手机制造商不同,小米另辟蹊径。 从顾客体验中制造和销售多种硬件,以硬件为入口,通过提供软件和文案获得收益(顾客arpu值)。 此外,还达到了经营顾客,获取顾客数据的目的。 分解客户数据,挖掘客户诉求后,推出新的硬件产品,可以循环获取硬件规模化的生态平台。
这四年来,整个手机市场都有淡季和繁荣期,但小米在销量位居世界第三之前,一直在以自己的速度每季增长。
雷军最近在接受包括《财经》杂志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解体了,小米获胜的理由有三个。 一个是硬件上真实,高性能,高体验,关键词是性价比超过客户期望。 二是电子商务直销,高效运营,特点明显; 更是口口相传,产生超高的口碑,大幅节约广告营销费用。
小米在中国顾客需要性价比最高的高端智能手机时进入市场,获得了高性能、高体验、低价的金钱。 这个定位得益于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井喷。 但是,比起数字层面的美誉,雷军更在意所有领域的诊断和掌握。
以前流传下来的硬件时代已经过去了,客户时代到来了。 雷军开辟了新硬件创业者的高级道路。 首先产生改善顾客体验的idea,通过硬件和软件产品实现其体验。 他们以创造体验为核心,以打击客户痛点为起点。
小米未来生态帝国的版图是挑战苹果、三星的有力砝码。 雷军在米上画了蛋糕。 这个蛋糕以miui系统为中心,由三种不同的大米组成。
第一批小米由小米手机(包括小米平板电脑)、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三大硬件核心产品组成。 第二个小米是miui及其构建的移动网络复制和服务生态; 小米计划投资50亿美元的100家智能硬件企业将成为第三大小米。
由于此前手机业务的成功和miui系统的持续投入,小米在生态链上的大规模抛丸让产业界侧目。 有人认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软件系统平台,如果小米建立标准的生态链,让所有的硬件在软件上运行,那将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此外,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受访者认为,小米生态系统的特征介于无限想象空之间。 这意味着硬件正在变得免费,并在APP和拷贝方面受益。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在福布斯中国创新峰会上表示,在互联网思维下,硬件免费,小米手机未来将持续低利润,越来越多的利润将受益于平台。 如果实现了,小米将再次颠覆整个手机市场,被复制的门槛也将进一步上升。 当然,并不是所有硬件入口都统一的生态系统,如果建设了就能建设。
而且小米从互联网商业模式出发,跑得越快,硬件的短板也就越彻底暴露。 虽然小米被称为互联网企业,但其同行的竞争对手一直是华为、联想等真正的终端制造商。
转折点发生在今年第三季度。 赛季中,小米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但小米在国际化第一站印度遭遇了埃里克森的专利诉讼。
此前,小米最新发布的超低价格空燃气净化器也被日本空燃气净化器制造商百慕大指责用合作接近的方法模仿,涟漪过后,小米悄然撤下了小米商城首页的净化器推荐广告。
雷军已经看到了小米在硬件产业链层面的缺失。 11月,小米悄然合作,成立芯片企业松果电子。 芯片专家王艳辉认为,松果电子最大的使命是保证小米低端手机的生产能力,是打击小米手机明年亿级销量的较为有效的保证。
王艳辉预测,松果电子成立后,小米不长就能发布基于联芯1860方案的499,399红米手机。
小米擅长通过收购和入股迅速弥补硬件短板。 但是,与投资智能硬件制造商带来的生态矩阵效应不同,芯片行业的技术开发门槛较高,这种速成模式的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验证。
同甘共苦
华为擅长硬件,小米擅长软件生态,但两者面对的其实是同一个市场一样的费用群。 而且,苹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端智能手机的世界里,硬件带来竞争力,生态系统带来顾客粘性,对企业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按照这个逻辑,华为的挑战其实有两个。 一是在新一代硬件研发行业率先突破,在提高顾客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硬件特征。 二是迅速补充软件生态板。
小米的挑战更现实,雷军总结了未来的三大压力。 一是产能问题,二是产后风险越来越大,如何保证产品质量。 另外,随着销售额的上升,如何准确预测销售额? 小米的利润非常微薄,随着小米种类的增加,各种方式的各型号如何能够提高库存周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除了硬件和供应链的课题之外,小米还存在着如何将收购的100家硬件企业有效地整合到自己的生态系统中,而不是单纯地复制100人份的小米的大课题。
专家林华认为,华为和小米两种模式的区别。 小米机型的重度依赖于以最短时间、最低价格、最高体验的短平快招式全面切入新产品和新市场。 在以华为为代表的以前流传下来的硬件思维中,要求以厚度和力量取胜。 这个模式的风险是链条太长,会错过机会。
这就像一个游戏,以前有传言说公司会循规蹈矩做奇怪的事,互联网公司会寻找外挂等变态的战斗力。 但林华向《财经》记者强调,任何商业模式都只是暂时的,不能永远避免技术竞争,无论多么优美的姿态都不能代替力量和厚度。
华为和小米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短期市场份额的争夺,哪种模式能拥有未来?
放眼未来,华为和小米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其实来自于产品自身的性能和体验、企业品牌、供应链管理、营销能力。 放眼全球市场,三星和苹果的市场份额和销量仍然远远超过第三位,随着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减少、平均价格下降,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
远近之间,在现实和理想之外,华为和小米虽然出发点相反,路径不同,但始终站在同一天空之下。
事实上,除了华为和小米以外,其他国产手机的打法不同,也带来了竞争变量。 今年11月,联想完成了对moto的收购。 联想总裁杨元庆此前对《财经》记者表示,完成收购后,联想实际上在全球市场份额上超过小米位居第三。
最近,360与酷派合作成立合资企业,按计划合资企业在酷派硬件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特点,以及360个网络安全软件、移动APP设计和在线营销宣传
鉴于双方在各自行业的强大实力,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联盟很可能会产生新的华为和小米。
此外,在市场压力下,专注于精益求精和小众的魅族也开始打出千元以下低端企业品牌的魅蓝。 无论是添加代码的硬件还是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在手机市场处于饱和状态的今天,华为和小米站在整个手机市场的中间,一边冲击着峰值,一边接受着越来越多竞争者的挑战。
在最近的公开场合和媒体采访中,余承东和雷军发出了相似的感慨。 竞争太残酷了,必须小心不要犯错。
另一方面,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许多华尔街拆迁师认为,苹果仍是智能硬件行业最强大的企业,没有同行的竞争对手。 华为和小米什么时候触及增长的天花板,取决于其未来的战术。
来源:UI科技日报
标题:“雷军:手机领域的竞争恐怖得一塌糊涂”
地址:http://www.ulahighschool.com/uiitzx/3402.html